2015年7月20日 星期一

康熙臺北湖?! 拿出證據來!

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「康熙臺北湖」相關新聞。「康熙臺北湖」一詞也已經為大眾所熟悉。所有談到「康熙臺北湖」的文章,都會引用1697年郁永河『俾海紀遊』的描述,這也是最早談到17世紀末臺北是個「湖」文字紀錄。後人由俾海紀遊的寫作年代,推測「康熙臺北湖」是1694年地震造成的,地震使臺北盆地下陷,因而海水進入盆地當中
然而,除了郁永河『俾海紀遊』以外,如果當時真的有一個湖,應該有其他資料可以佐證,特別是地質證據吧? 
不少學者嘗試由地質紀錄(岩芯)中尋找證據,也有以GIS進行「康熙臺北湖」的模擬,試圖找到符合郁式描述的樣貌。我本人也是其中之一。本文將以歷史、考古和地質的角度,討論目前「康熙臺北湖」的證據,以及根據證據,能對「康熙臺北湖」做出多少解釋。

首先來看看清朝的幾幅地圖:(圖片來自網路)
雍正台灣輿圖。此時臺北是個湖。
1699 康熙台灣輿圖,臺北沒有湖。如此大湖地震後5年就消失?
乾隆台灣輿圖。同樣沒有湖

國際沉積學會會議 Reviews of 31th IAS Meeting of Sedimentology

這其實是我的作業,文字比較硬一些些....但這確實是第一次讓我血脈噴張的會議,貼在這裡記錄一下。 希望以後這裡會有一些簡單的訊息分享吧。

於6月22-25日在波蘭克拉科舉辦的國際沉積學會第31屆沉積學會議,共計有來自48個不同國家的700多個沉積學家與會。會議內容豐富多元,每天皆由兩個主題的專題演講展開序幕,接著7個研討室同時舉行口頭報告,分屬於21個主題和30個特別議題;而每天上下午的兩個休息時段則同時為海報研討時間,午餐時段則另有特別的小型會議。此外,於會議前後,大會也安排有16種不同的實地考察、6種短期課程和一些交流活動,整體進行非常充實而緊湊。會議室的名稱也很有趣,常出現的對話是:「你等下要去哪?」「嗯我想要去特提斯洋」「我要去剛瓦納大陸」....之類的。每天的專題演講則是在「盤古大陸」舉行,專題演講後「盤古大陸」可以一分為二變成兩間會議室,很酷! 可惜分隔以後不叫剛瓦納和勞亞 :p 。
分隔後的盤古大陸會議室